




2024讀劇匯-走吧,一起聽音樂劇順便先到地獄去場勘
文/coco(冬天的時候會想吃火鍋)
很感謝榮耀基金會舉辦這個讀劇匯的活動,讓觀眾可以從一齣音樂劇的初期就參與其中,並且即時回饋看完演出後的想法跟心得,我覺得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特別是演出後的座談會並不像一般舞台劇的演後座談,由觀眾提問後製作方現場回答觀眾的困惑;而是讓製作方只聆聽觀眾的回饋與想法,不能現場做出解答。這個方式我覺得相當的有巧思,製作方可以完整的知道這齣音樂劇在觀眾實質上看到的、體會到的、感到困惑的、喜歡的、不喜歡的部分,在單純只靠文本,而非口頭補充的情況下,是否能夠完整的將想呈現的內容與情感確實地傳達給觀眾。
身為觀眾,可以在演出後立即聽到其他觀眾的回饋,我也覺得是個非常棒的體驗。其他觀眾分享的內容很多可能是我感同身受的部分,又或是「原來有人是往這方向去理解啊」的情況。平常看完劇後都是跟熟悉的朋友聊劇情內容,所以這次可以聽到異溫層的分享,我自己是覺得非常驚艷的。
不過因為有些劇本真的是在草創的階段,但有些已經正式演出過了,所以在體感上確實相當不一樣;而這八齣音樂劇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媽的地獄之旅》。
《媽的地獄之旅》作為讀劇匯八支音樂劇的第一齣戲,我覺得為整個讀劇匯帶來了非常有鮮活的開場。故事一開始先介紹地獄改革的內容,像是牛頭馬面開始使用手機等現代化設備來管理、改革拷問的方式、重塑地獄的勞工體制等,我非常喜歡這樣的設定,應該說我自己很喜歡將傳統的宗教或是傳說故事重新以現代人觀點詮釋的劇情,所以這部劇真的非常打中我的喜好。
因為牛頭馬面的改革計畫,地獄懲罰方式改為罪人喝下由孟婆改良的新版孟婆湯,讓罪人失去生前最痛苦的回憶之外的所有記憶,再送到懲戒單位去重複體驗最痛苦的經歷;簡單來說大概是由傳統上的物理懲戒改成精神攻擊。
其實我自己是覺得就現實層面來說,這個改革確實可以減低大量的鬼力成本與設備的維護。下油鍋需要購油、買鍋子、木炭、需要長叉子把想逃走的靈魂插回鍋子裡,光是事前的設備採購應該就要花不少心力,而且油炸完後還要場地清潔、洗刷設備、如果木炭燃燒不完全,雖然大家都是鬼魂不需要擔心一氧化碳的問題,但氧氣不足的話木炭也很難燒的旺盛。

另外還要將油炸過的靈魂再送去醫療單位治療,等恢復後才能再進行下一輪的懲罰。假設一口鍋子一個時辰可以同時油炸三個靈魂,如果同時間需要懲罰的鬼太多,那備用鍋子夠不夠以及空間能不能放下這麼多鍋子也是問題。如果一個鬼差能顧五個鍋子,那在惡鬼過多的情況下,鬼力調配的部分也是需要擔心的地方。嗯,總之我覺得改革的部分確實是滿不錯的。
說回劇情,在地獄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有位媽媽「阿美」卻能跳脫出新版孟婆湯的約束,陰錯陽差之下想起自己生前有個兒子,但是卻想不起來其他細節。阿美對想見兒子這件事情產生龐大的執念,且執念大到讓她可以逃出第二閻羅殿,不惜犯更重的逃獄罪也要去見她想不起來的兒子一面。也因為對兒子的執念,讓她意外突破次元壁,被傳送到西方宗教的地獄,並遇見一群不被當地宗教文化所接受,從而被放逐到西方地獄邊界的的男同性戀靈魂村莊。
在那邊她遇見了疑似她兒子的男同性戀靈魂,並在他的帶領下見識到不同宗教文化的信仰與想法。但最終卻發現這個人並不是她兒子,也因此她將與這個新相識的朋友到印度教地獄去探索新的可能。
我覺得可以認識到各種不同宗教的文化是很有趣的發展,但是思考劇情細節卻會發現「如果那個人不是阿美的兒子,那阿美能夠去西方地獄的理由是什麼?突破宗教約束的力量又源自於哪裡?」。觀眾能接受阿美突破束縛離開道教地獄前往西方地獄的原因,是因為阿美跟兒子之間的羈絆,但如果這層羈絆不存在且不確定兒子是否已離世的狀況下,阿美要前往的應該是陽間而非西方反而是比較合理的走向;而後續要與新夥伴到印度教地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又更難說服觀眾。
如果是影集式音樂劇的話,或許在劇情上可以讓西方地獄的男孩真的是阿美的兒子,而兒子為了心愛的人決定到另外一個地獄拯救對方,或許是一個更好的銜接方式,也更加強化阿美家族具有穿透地獄界線能力的概念。
雖然劇情上仍有可以再思考與調整的空間,但不阻礙我對這部劇未來發展的期待,希望有一天能正式在劇場中看到完整的演出。再次感謝榮耀基金會給我們這個機會可以欣賞到這麼多齣萌芽中的音樂劇,也讓觀眾有機會能夠參與到創作歷程當中,真的非常意義深遠也讓人很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