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相談室:【為表演者量身創作音樂劇歌曲】David Sisco講座側記
對音樂劇作曲來說,預先決定演員、為其量身打造歌曲,是夢寐以求的理想狀態;雖以台灣現實環境而言,時有其難度。但身兼聲音指導與作曲家的David Sisco,仍就「如何在創作音樂劇歌曲時思考人聲」帶入各種可能情境並分享經驗,希望能幫助創作者建構更健康的創作路徑。
David Sisco首先指出他認為「讓音樂劇歌曲精彩」的三大重點:
- 角色開口唱歌需有明確戲劇動機
- 刻劃角色特質
- 讓表演者的聲音能夠發揮
為達成上述目的,作曲家與表演者之間的「合作關係」成為關鍵。
David Sisco於是整理以下原則:
- 對於挑戰目標要有共識:
是寫一首歌還是整個作品/作品長度/截止日期/何時演出/為誰演出?與歌者之間資訊是否透明?衡量「成功」的標準是否一致? - 具有明確意圖、身分與目標:
合作關係中所扮演角色(演唱者是否也能對創作內容提供意見)?如何讓價值觀能有交集(溝通的方式與時機)?如何在合作開始前與過程中保持開放態度,持續溝通調整?
若雙方是否對此創作有共同想像,取得共識之前,便貿然進入創作,往往導致過程不必要的顛頗。
對作曲家來說,蒐集表演者聲音資訊(vocal dossier)亦是關鍵的第一步。資訊包括「表演者可以穩定演唱的音域、頭聲與胸聲區域、各聲區之聲音特質、換聲區位置」等,還可包括喜歡或擅長的音樂種類、其他個人資訊與嗜好,以上資訊則可用音名表記也可錄音提供。David Sisco強調「每個人的聲音都是獨一無二的,像指紋一樣具有殊異辨識度」。
而其中需最留意的應屬「換聲區」:對於作曲家而言,若歌曲主要音域(tessitura)皆位於換聲區(passagio),不但容易造成演唱者聲音疲憊,更會使其過度關注如何執行音符、而無法表現歌曲的敘事。因此作曲家在思考音域時,應先讓演唱者唱得舒服,得以表現聲音魅力,也能清楚傳遞故事。這才是一首成功的音樂劇歌曲所應具備之特質。
真正進入歌曲創作階段,作曲家需進一步思考:
- 角色的聲音類型:音色音域如何?是否有哪位線上演員聲音可做參考?
- 使用 belt 的時機是否恰當:belt意指不同聲區混用,常見於音樂劇演唱,但若是整首歌曲都使用belt演唱,反而會造成聽覺疲乏,失去張力。此外,在使用 belt 時應避免一味追求高音,轉而思考是否能藉其他方式增加音樂張力。太過強調belt,或許代表著不信任自己的歌曲敘事能力。1
- 歌詞的步調(pace):大量歌詞,資訊密集,表演者可能反而困在其中,難以藉歌曲表現角色的意圖與行動;換句話說,歌詞的步調應要能反映角色的思考過程。
- 寫完也要唱:作曲家真正感受自己聲音唱這些歌曲時傳遞的訊息,才能更順利和表演者溝通。
- 樂譜標示:譜上記號(如音量變化、斷句、強弱等)是否詳盡,將影響演員對歌曲的詮釋。比如音量符號往往表達情緒狀態,歌曲的強弱變化與配置,也呈現了角色在這首歌之中的情緒歷程。
註 1 : 套用於和聲編寫亦然。在使用和聲時同樣可思考在樂曲中的必要性,如何藉由和聲表達動機,而非一昧追求複雜、特異的合聲。

此外,音樂劇每首歌曲都必須要有存在的意義,意即「角色此時此刻開口唱歌的迫切性」。David Sisco以英文常見的「5W1H」說明,分為角色身分、情境、年代或時代背景、唱歌的場合、動機目標、和如何達成目標。後兩點則又共同組成了角色目標(character objective),通常在一首歌曲後,會達成角色目標,又或者可能出現新的目標待解決。當然劇中也會有歌曲純屬歡慶、表達開心,但同樣可設定角色目標,讓歌曲能有前進力量。至於表演者的任務,就是要尋找作曲家在歌曲中埋藏的訊息,明確執行角色目標。
David Sisco 以自己創作的音樂劇《Great Company》劇中歌曲,以及出自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音樂劇《紐約高地》(In the Heights)的〈Breathe〉舉例。
前者由義大利15世紀Mantua公國攝政夫人Isabella d’Este一角演唱,為要央求達文西助手為她繪製肖像畫。David Sisco與編劇幾次來回修訂歌詞,才從「交代背景」,逐漸深入角色內心,掌握「勢力消退,身為女性的家庭地位岌岌可危」的迫切動機:能得到一幅畫作流傳是能「抵抗消失」的象徵。
至於以曲式「AABA」創作的〈Breathe〉,採用「波麗露」(Bolero)曲風,呼應劇中華盛頓高地波多黎各移民社群的背景設定。女主角Nina遭退學返家,「爭取爸媽諒解」成為這首歌的角色目標與動機。David 指出歌詞除了句尾押韻,也有句中內韻,細膩而工整,象徵主角縝密思考用字遣詞;到了情緒較為激昂的第三段轉折,雖然同樣有押韻,但多是近似母音組成韻腳(比如succeed/me),顯得破碎凌亂,也使用較多belt技巧,反應了主角情緒陷入激動;直到最末段回歸輕巧樂句,押韻也變回工整,象徵主角恢復冷靜。上述作曲家在樂曲中埋藏的細節,都是幫助演員詮釋的關鍵。
講座結尾,David Sisco不忘提醒他所引用的西方曲式,並非絕對唯一的標準。「音樂結構好就是好」──我們之所以需要音樂結構,是要讓表演者從中挖掘訊息,讓角色形象更為明確。然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創作者,或許也能從自身熟悉的音樂脈絡中建立不同於西方、但同樣合理有效的結構。

側記撰稿:白斐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