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韓國音樂劇市場考察紀錄② ::從大劇院到餐酒館,一瞥首爾的音樂劇脈動
本次攜製作人們赴韓參訪,除了參加市場展,拜訪機構,我們也安排了幾場正在首爾上演的音樂劇觀賞行程,從大、中、小型劇場,從藝術取向到市場導向,從原創到版權劇,盡可能捕捉當下韓國音樂劇市場的樣貌,也讓我們從中讀到不少有趣的現象。
此次韓國觀劇首站為音樂劇《Cha_me》(차미),於大學路 Tom Theatre Hall 1(335席)上演。主角차미호是位外貌平凡、缺乏自信的年輕女性,為逃避現實壓力,在社群平台上創造出虛擬帳號「Cha_Me」——象徵理想中更完美的自己。某日,這個虛擬人格竟從手機中走出,開始替她處理生活大小事,甚至追求她暗戀的學長오진혁。當虛實之間界線模糊,兩個人格爭奪主導權,戀情與自我認同也陷入風暴。該劇以青春喜劇包裝,探討數位時代的自我建構與認同錯位,現場觀眾多為年輕女性,從舞台美學,音樂風格,到前台佈置,都瞄準了時尚都會風格,宣傳族群十分明確。

第二場為《麥迪遜之橋》(매디슨 카운티의 다리),於狎鷗亭站的BBCH光林藝術中心演出(998席)。狎鷗亭為首爾高端住宅與商業聚集區,國際版權製作也常在此劇院演出,觀眾族群與地區經濟可為相輔相成。本劇改編自同名小說,由Jason Robert Brown作曲,講述1960年代一位主婦Francesca與攝影師Robert短暫卻刻骨的四日戀情。由韓國一線演員趙貞恩 조정은 與崔載林최재림 主演,演唱實力與情感表現皆具水準。從舞台設計到周邊服務均展現大型製作的高完成度,許多觀眾在看戲後仍流連忘返,排隊與前台裝置合照,聊天分享心得和採購周邊,看戲前後亦成爲重要的社交場景。

第三場演出我們兵分兩路,分頭觀賞兩齣位於 Yes24 Stage 的小劇場作品:《Novecento》(노베첸토)與《L’art reste》(라르레스트)。 前者改編自義大利小說《海上鋼琴師》,是一齣由一位演員分飾多角,與現場樂手互動的「音樂劇場」, 講述鋼琴家的孤獨人生與傳奇命運,展現表演者對角色心理的精緻掌握。 《L’art reste》則為原創劇本,描繪韓國女性畫家金香安的藝術人生與影響她至深的兩段感情關係。本劇獲第八屆韓國音樂劇大賞多項獎項肯定,以簡約形式展現詩意敘事與女性觀點。 這兩齣小劇場作品雖資源有限,卻展現強烈創作野心與實驗精神,觀眾與演員之間的貼近互動,也使情感連結更為直接深刻,體現出韓國小劇場創作的豐富能量與題材自由。 值得一題的是,坐在小場地空間中,更能感受到韓國觀眾對於看戲氛圍的投入,某些程度上也帶著更多的嚴謹,不論是受到追星文化影響,抑或是因為民族性使然,觀眾們對於何時該正襟危坐,何時該鼓掌,何時該起身,似乎都已有高度默契。

最後一晚,在當地朋友的熱情協助下,我們終於擠進了去年甫開幕的音樂劇主題餐酒館——Curtain Call。這間位於首爾大學路的酒吧,靈感來自紐約知名的 Ellen’s Stardust Diner,場內約莫 80 席,入場需購票,每桌亦設有低消門檻。 服務生在協助客人點餐、上完酒水與菜餚後便搖身一變,成為今晚的表演者。四位演員輪番登場,現場熱唱十餘首曲目,從百老匯經典、韓國音樂劇選段,到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曲目橫跨風格與語言,穿插齊唱、重唱與個人秀,約一小時的演出,節奏流暢、轉場精準。演出結束後,觀眾亦可使用桌上杯墊進行投票,選出心中最喜愛的表演者。當晚恰逢第七季節目的預演最終場,無論是餐廳經營、演出規劃,皆展現出高度的專業與藝術熱情,讓人印象深刻。 雖然這次旅程正值換季與劇場檔期交替期,能選擇的演出有限,但這四檔演出仍然各有精彩,令人印象深刻。
對於經常造訪首爾的觀眾來說,相信這些作品都只是冰山一角,韓國音樂劇的活力與多樣性遠遠不止於此,而觀眾的組成,樣態,和有趣的觀戲文化也一直在改變,甚至連帶發生了產業影響,譬如當地人就分享,大學路有些店家轉型成為「置物櫃店」,全然是為了服務「帶著大包小包粉絲應援,又塞不進小劇場的觀眾」。 我們這次短短一週能見有限,不知道你們去韓國看戲時,都曾留下哪些難忘的體驗?歡迎和我們分享。
---- 撰文|陳星佑(小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