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條通劇匯
活動花絮
2025.08.15

:: 韓國音樂劇市場考察紀錄④ ::製作人的現場筆記與回望思考

系列最終篇,我們把視角交還給旅程的主角——來自台灣的音樂劇製作人們。 他們走過大學路劇場街區、參與產業媒合、觀賞演出、拜訪機構,也在每一次對話與體驗中重新檢視自己的製作路線與產業想像。這篇文章,我們邀請他們分享此行最深刻的觀察與想法。 ​

全民大劇團 行政總監 陳怡靜

韓國把這件事做得非常完整,從節目包裝到行銷節奏都極為精細,真的是非常認真在「賣節目」。規模遠大於台灣,每週平日就有演出,產值驚人。中小型劇場數量多,能有效培養年輕演員與觀眾。台灣若能增加這類劇場,並重新思考票價機制,或許能打開更多發展可能。

五口創意工作室 製作人 明恩

透過參訪大學路劇場,我們一窺相對成熟、具規模的音樂劇產業樣貌,也真實感受到這是一個真槍實彈的商業市場。我們嚮往的長銷檔期,其實背後是更高的租金與製作風險,也因此他們在創作、技術、行銷等層面投入更高成本與專業密度,才有機會製作出真正具市場潛力的作品。

​ 三點水製藝文化 製作人 李啟源(馬弟)

這趟考察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場館與團隊的合作關係,韓國多數場館都會依照演出需求彈性調整,讓製作更完整呈現。此外,觀察到韓國市場對「版權劇在地語言化」的接受度很高,政府也積極支持原創作品外銷,這樣的產業心態與實質行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唱歌集音樂劇場 製作人 詹喆雅 Julia

此行最深刻的觀察,是韓國製作人對作品的掌握度極高,除了預算、TA等,也高度參與在台灣常被視為主創領域的作品風格審美與卡司選擇;Rachel Sussman也在K-Musical Market分享其擔任《SUFFS》製作人,陪伴Shaina Taub走過開發歷程、後獲得東尼獎的經驗,深受啟發。非常感謝能和台灣製作人們一起看見世界!也期盼能因此保持開放與琢磨品味,從製作端提升作品品質。​

活性界面製作 製作人 陳午明

站在大學路,看著一整個街區聚集百家劇場與熱情觀眾,真的讓人感受到劇場可以成為一個「產業」——有產值、有產能、有業種、有業態。若台灣能打造類似的劇場聚落,許多目前面對的瓶頸也許能有全新的突破。我們需要更多中小型演出空間,也需要一個劇場聚落,讓產業真正流動起來。

 躍演 製作人 林易衡

最有感的是看待「專業」的方式。韓國的音樂劇工作者幾乎都是科班出身,這是台灣尚未健全的一塊。另一方面,我們製作端常聚焦在行銷與票房,但對作品本身的品質反而較少公開討論。韓國的產業支持讓作品可以反覆孵育、允許嘗試與失敗,這也許是我們能夠努力前進的。羨慕歸羨慕,但在不同環境下,本來就需要面對不同的挑戰,至少在台灣有一群人努力想要改變產業,我對於臺灣未來的音樂劇產業發展還是樂觀看待的!

這趟韓國行,我們走進劇場、走進市場、走進系統,也走進了一場產業對話的現場。製作人們的觀察提醒我們,每一部作品的背後,都連動著整個產業體系,也因此更值得被重新思考與討論。我們不只是在學習韓國,而是在嘗試重新定義台灣音樂劇可以走往哪裡、可以怎麼走。​

榮耀基金會將持續推動音樂劇產業化與國際接軌,與創作者、製作人一起打造屬於台灣的製作土壤與創作路徑。

讓榮耀平台孵育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