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 臺北兒童藝術節 」標籤的文章
-
給小孩,也給大人:《誰偷走了我的字?》偷走了什麼?
在文字功能逐漸稀薄的年代,「字被偷走」似乎不再是重要的事情。但《偷字》所偷走的,或許是我們在「成為一個大人」的期許與建構過程中,那些誤以為來自自己、卻充滿著這個社會對我們的期待,而在一場親子音樂劇裡被閃亮亮地展示出來。因此,在以「偷」為前提下,《偷字》並不預設「給予」,卻在所有妥善編排裡給了小孩... -
透視自我的礙與愛-評《誰偷走了我的字》
在輕鬆卻不失層次感的美學中,讓「如何面對障礙」的議題討論,從生硬轉化為具有人情味與感動的歷程…觀眾彷彿也隨著音樂,一同經歷了一趟自我和解的歷程。 -
《我的初戀是頭鹿》《偷吃?好吃!》劇場最純粹的魅力
若從《我的初戀是頭鹿》中看到編導的細膩與溫柔,那《偷吃?好吃!》則能一窺編導腦中的撒野與瘋狂。看完這兩齣戲,讓我想起小時候玩劇團和藝穗節的時光。那時有一種粗糙的浪漫,有種一貧如洗就開幹的魄力,沒有華麗的舞美與燈光,一切以創意決勝負,和最好的朋友一起瞎混。這是劇場最純粹的樣子,相信也是我們所有劇場... -
「親子」二字的可行性-刺點創作工坊《誰偷走了我的字?》
《誰偷走了我的字?》全劇唯一不滿意的地方,只有右上舞台那串意義不明的紅色結綵,剩下幾乎都是滿分演出,下次重演時請一定要去看! -
早點把事情做完再來玩吧-聊《媽呀!外星人》的動機建立
靠著三位主演各具風格的演出,《媽呀!外星人》也成功逗樂現場的小觀眾們,一小時的時間內有綜藝、有歌舞、有皮影,小朋友在演員的各種情緒轉換裡也目不轉睛,導演與演員團隊功不可沒。 -
兒歌唱給誰聽?——《搖滾兒歌│呼叫!夏天戰隊》的主體
《搖滾兒歌》的敘事策略強化了音樂會的屬性,讓音樂成為全劇的主體。這本身不只是成就了兒童的搖滾音樂會,更產生一種敘事的挑戰,這便是編劇希望提供觀眾對於兒童產生不同理解——也就是說,兒童對於故事的解讀不一定是連續的、有邏輯的,可能是帶了強烈的跳躍感,以及無厘頭的連結。 -
亮眼數字的沈重負荷-《黑影王國歷險記2-皇家詛咒的秘密》
整齣劇的調性定位尷尬,觀眾究竟是要專注在皇家詛咒的親情倫理悲劇,還是主角與同學之間的校園成長喜劇,觀看時的情緒無法連續,也難以對角色產生共鳴。 -
成長中的馬戲音樂劇《誰偷了我的,超能力!》
所謂的「馬戲音樂劇」,馬戲與音樂劇其實仍舊是各自存在的形式個體,這確實達到了創作的穩定,不至於彼此干擾,卻也缺少了彼此碰撞與磨合的衝擊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