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 連士堯 」標籤的文章
-
究竟做對了什麼?南村版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的長演奇蹟
在維持藝術與娛樂的平衡下,引進商業經營思維,正是南村版《LPC》帶給台灣音樂劇界的先驅示範。我想本次力有未逮的,是採取英文版的情況下,還是未能成功吸引到外國遊客的加入──這正是成熟市場不可或缺的一大塊因素。期待未來不只是活性界面製作,而是能有更多的團隊加入如此思維,才能讓整體規模更加壯大。 -
破碎式編劇與大型康樂之夜,僅在一線之隔-《跑跑殭丙仁》
對比「阿仁」的社會邊緣人設定,或是「阿丙」和小慧關係中展現出的現代人孤獨,阿江與阿嬤的故事僅有「阿江一直在找阿嬤」的薄弱鋪陳,此劇情線的感人之處,建基於觀眾自我親情經驗的共感,如此套路容易成功也容易疲乏…這似乎是近期台灣音樂劇編劇常見的現象,期望大家可以多多相信自己筆下的角色,真的不需要這些「親情... -
諸君,談風格的時候到了!-百老匯搖滾音樂劇《NEXT TO NORMAL近乎正常》
台灣音樂劇發展幾十年來,從早期的演員土法煉鋼或歌手跨界演出,到現在終於養成一批專職音樂劇舞台的演員們,劇種也逐漸多元化,然而,同樣一批演員,真的能扛得起台灣目前所有的演出嗎?演員風格的考量,或許是台灣音樂劇界進入下一階段的課題,也是身為觀眾樂見的向榮過程。 -
「親子」二字的可行性-刺點創作工坊《誰偷走了我的字?》
《誰偷走了我的字?》全劇唯一不滿意的地方,只有右上舞台那串意義不明的紅色結綵,剩下幾乎都是滿分演出,下次重演時請一定要去看! -
亮眼數字的沈重負荷-《黑影王國歷險記2-皇家詛咒的秘密》
整齣劇的調性定位尷尬,觀眾究竟是要專注在皇家詛咒的親情倫理悲劇,還是主角與同學之間的校園成長喜劇,觀看時的情緒無法連續,也難以對角色產生共鳴。 -
還能不能再更好一點?-《勸世三姊妹》的可讚與可惜
曾慧誠的導演手法極為流暢,不但在虛實之間的拿捏恰到好處,歌隊運用更是近年來看到的最佳轉換;角色刻劃在短時間內深刻無比,三姊妹各自的情結,容易與台灣觀眾共感;劇情用「需要錢」做主要驅動,在理解上相當簡單有力;詞曲創作與演員表現更是上乘,成功帶動觀眾情緒起伏,台語與國語的交錯自然,更讓此劇對白貼近大... -
撞牆的路上,割捨的藝術-音樂劇《熱帶天使》獵女犯1940s
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裡,讓每一個角色都留下最精華的段落,就代表丟失了每一個角色的完整劇情曲線,徒留觀眾在一次又一次的濃烈情感中,抓不到為之感動的理由。 -
期許長出專屬自己的玫瑰-C MUSICAL《小王子》
如何讓一開始就能讓演員在標準化的追求中,發揮出自己的魅力,或許是後續長演中該面對與調整的課題,也期許台灣中文版的《小王子》,早日長出專屬自己的玫瑰。 -
訴諸音樂的便利性與渲染力-全民大劇團《同學會!同鞋~》2023音樂劇巡演版
以音樂劇的結構來說,本檔戲有許多有待克服或統整之處,但憑藉音樂之魔力,為整體鬆散且過度簡化的劇情,提供了解套的便利性與強大的渲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