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 讀劇 」標籤的文章
-
文字的想像,舞台見真章-臺中國家歌劇院音樂劇培育之《當亞斯遇上人魚》與《請聽神明的話》
將文字搬上舞台,需要更多基本功與細節,卻也是產業成熟的必經之路,期待台灣以場館推動的音樂劇創作發展,也能共同摸索出一套有效模式。 -
《偷吃?好吃?》、《半面向左,半面向右》,愛情的模樣。
選擇《偷吃?好吃!》和《半面向左,半面向右》欣賞時,並未察覺其中的關聯,二部作品的調性截然不同,分別探索了愛情和自我的多種面向;然而,愛情總以自欺欺人開始,以欺騙他人告終,有人說走就揮揮衣袖大步轉身,有人一旦踏入便再也找不到別的方向,我們繼續在這些故事中察覺社會不曾消失的框架和窠臼,並感受到自己... -
兩個上半場的讀劇音樂會──《HOME RUNning》與《別叫我(鄭)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
台灣劇場上下半年,各出現了「兩半場」精彩的音樂劇作品:前有熱血棒球音樂劇《HOME RUNning》,後有嚎哮排演《別叫我(鄭)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後簡稱《別叫我成功》),不約而同都碰觸了夢想幻滅、成功與失敗之主題,創作者也皆以自身無比熟悉的領域為背景,一為棒球,一為劇場,有熱血,也有灑熱血後的心傷。 -
《我的初戀是頭鹿》《偷吃?好吃!》劇場最純粹的魅力
若從《我的初戀是頭鹿》中看到編導的細膩與溫柔,那《偷吃?好吃!》則能一窺編導腦中的撒野與瘋狂。看完這兩齣戲,讓我想起小時候玩劇團和藝穗節的時光。那時有一種粗糙的浪漫,有種一貧如洗就開幹的魄力,沒有華麗的舞美與燈光,一切以創意決勝負,和最好的朋友一起瞎混。這是劇場最純粹的樣子,相信也是我們所有劇場... -
讀劇圓桌第一期-Next To Normal 讀劇心得分享
撰文|呂筱翊 由榮耀基金會主辦的「讀劇圓桌」系列工作坊,在7月17日晚間圓滿結束了。感謝二條通劇匯提供溫馨的對話場域,邀請曾慧誠導演主持帶領,讓我們能在這個春夏之際齊聚完成普立茲獎劇作《Next to Normal 近乎正常》的劇本研讀。 Next to Normal 近乎正常描寫一個因精神疾病而失能的家庭,媽媽、父親、女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