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 音樂劇 」標籤的文章
-
四彩繽紛、節奏精巧──《今晚,我想來點》
舖陳、翻轉、節奏感都做到足夠繽紛,幾乎沒有冷場的《今晚,我想來點》,無論是唱歌或是喜劇部份,都是一次優秀的喜劇音樂劇展現。 -
究竟做對了什麼?南村版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的長演奇蹟
在維持藝術與娛樂的平衡下,引進商業經營思維,正是南村版《LPC》帶給台灣音樂劇界的先驅示範。我想本次力有未逮的,是採取英文版的情況下,還是未能成功吸引到外國遊客的加入──這正是成熟市場不可或缺的一大塊因素。期待未來不只是活性界面製作,而是能有更多的團隊加入如此思維,才能讓整體規模更加壯大。 -
造夢的必要考量-聊音樂劇《海角七號》造夢者的改編策略
追逐夢想的主題跟愛情一樣,是千古不變的好題材,《海角七號造夢者》有熱血的真實人物拿命賭出的真實生命,放上舞台自然有豐沛感染力,只要繼續打磨,絕對有潛力變成全民大劇團下一個重要巡演作品。 -
如何讓這場龍捲風吹進更多人的心中?《綠野仙蹤》中文版音樂劇
編曲做了加強角色辨識度的處理,選角和演員表演暗藏多元性別訊息,舞台裝置呈現出百老匯等級的設計質感,大場面舞蹈動作設計,以及多達九十套的服裝造型,在在顯示了團隊的野心,也展現出台灣劇場工作者的實力,達成了其他台製音樂劇因為劇本題材、製作規模、經費限制而難以做出的成品。 -
開發中,還是失焦中?:《台北大空襲》的改編距離
看完《台北大空襲》的當下確實是暢快的,這立基於演員表演、音樂編寫、場面調度等都有高水準表現。但在劇本方面似乎得有更多思考…同時,若我們可藉由這樣的娛樂經驗,更加認識歷史本身,或許仍是可期待在這些改編距離裡拉近與歷史的連結 -
是取是捨?那是一個難題
音樂的編制清楚地以弦樂為基底,但在這之上,巧妙地加入長笛的線條,使得音樂在明亮舒暢外更有層次感。適時點綴的微量打擊樂器,也讓音響更為豐富飽滿。在作曲家特有的流暢與悅耳曲風之外,樂曲中有《小星星變奏曲》、《平安夜》等耳熟能詳的旋律主題借用與變型,也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
大師相談室系列-編劇韓雅凜《韓國音樂劇的開發與創作經驗談》
活動側記|戴唯琪 此次因為音樂劇《伊底帕斯》訪台的韓雅凜老師,從事編劇工作已有 20 年經驗,這次在大師相談室特別分享了韓國音樂劇的現況、劇本徵選的流程,以及編劇與作曲的合作方式。 一齣韓國音樂劇的誕生:從劇本徵選到正式演出的漫長路程 觀察韓國音樂劇產業現況,韓雅凜老師認為近年來劇作家、作曲家... -
文字的想像,舞台見真章-臺中國家歌劇院音樂劇培育之《當亞斯遇上人魚》與《請聽神明的話》
將文字搬上舞台,需要更多基本功與細節,卻也是產業成熟的必經之路,期待台灣以場館推動的音樂劇創作發展,也能共同摸索出一套有效模式。 -
兩個上半場的讀劇音樂會──《HOME RUNning》與《別叫我(鄭)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
台灣劇場上下半年,各出現了「兩半場」精彩的音樂劇作品:前有熱血棒球音樂劇《HOME RUNning》,後有嚎哮排演《別叫我(鄭)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後簡稱《別叫我成功》),不約而同都碰觸了夢想幻滅、成功與失敗之主題,創作者也皆以自身無比熟悉的領域為背景,一為棒球,一為劇場,有熱血,也有灑熱血後的心傷。 -
元素的組成──聊《茉莉的魔法歷險》的馬戲呈現
形式上的融合設計若能更精細,劇情的資訊量反而要更斟酌去蕪存菁,甚至會好奇是否能聚焦在一種特技上,好好地完成一整個故事;讓情緒轉折在馬戲的表演中推進、少一點說明性的故事設定、多一點情感的互動,整齣戲一定會更像施了魔法一樣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