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音樂劇 」標籤的文章
  • 在深淵看見光──聊《近乎正常》的緊張與鬆弛
    《近乎正常》花了十多年才飄洋過海抵台,不得不為製作團隊的勇氣鼓掌,因為即便回到百老匯,這部拿過普立茲獎的音樂劇都不算娛樂取向的文本,在市場上要如何激起反應,製作團隊下足了苦心。不論是遠道而來的卡司,還是國內頂尖老手,齊聚一堂本身就已是看點。
  • 諸君,談風格的時候到了!-百老匯搖滾音樂劇《NEXT TO NORMAL近乎正常》
    台灣音樂劇發展幾十年來,從早期的演員土法煉鋼或歌手跨界演出,到現在終於養成一批專職音樂劇舞台的演員們,劇種也逐漸多元化,然而,同樣一批演員,真的能扛得起台灣目前所有的演出嗎?演員風格的考量,或許是台灣音樂劇界進入下一階段的課題,也是身為觀眾樂見的向榮過程。
  • 製作人論壇特別企劃-首爾藝術團《音樂劇產業政策對談》
    撰文|陳茂康 晚間《音樂劇產業政策對談》先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節目部經理林采韻介紹首爾藝術團團長李有梨的經驗背景——過去曾為演員、後於大學任教,也曾擔任韓國音樂劇協會理事長——並藉由她所準備的簡報,深入剖析韓國音樂劇產業的發展軌跡與現況。   從音樂劇地圖,看見市場的競合關係 團長從一份「音樂劇...
  • 長銷音樂劇的台式小吃法則-《鬼歸代言人》
    《鬼歸代言人》的故事情節簡單明瞭,康和祥創作的音樂,倒是盡可能的豐富──詞曲貼合、化台詞為歌詞,方便小吃店場景瞬間切換超魔幻寫實的陰陽時空。即便如此,其中也隱然呈現某種公式:每集必然出現俏皮詼諧、驚悚詭譎、抒情感人三種路線,讓觀眾單看一集,也能獲得最完滿的感官享受。
  • 成長中的馬戲音樂劇《誰偷了我的,超能力!》
    所謂的「馬戲音樂劇」,馬戲與音樂劇其實仍舊是各自存在的形式個體,這確實達到了創作的穩定,不至於彼此干擾,卻也缺少了彼此碰撞與磨合的衝擊感。
  • 作為一本立體有聲書:音樂劇《小王子》的複製術
    對於音樂劇《小王子》的感動,究竟來自於改編與轉譯的成功,抑或是在音樂渲染下,純粹且再次感受原著的閱讀魅力?
  • 《小王子》:如果你也寂寞過
    本劇作詞者顯然找到了適切的文字與切入點。劇中,沒有大部頭的舞台佈景,沒有華麗炫目的燈光效果,僅僅靠著最迷人的武器—語言與音樂—便將我們召喚進入星球間的飛行歷險。
  • 是心照不宣的秘密,抑或一場集體激勵──《小王子》
    對我來說,此版小王子最大敗筆,是把幽微情感說得太明,放棄所有心照不宣的動人曖昧,而那正是原作之精髓
  • 期許長出專屬自己的玫瑰-C MUSICAL《小王子》
    如何讓一開始就能讓演員在標準化的追求中,發揮出自己的魅力,或許是後續長演中該面對與調整的課題,也期許台灣中文版的《小王子》,早日長出專屬自己的玫瑰。
讓榮耀平台孵育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