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北藝中心 」標籤的文章
  • 屬於臺灣的本土音樂劇:《勸世三姊妹》
    無論是近期的精彩韓劇《惡鬼》、去年底讀到的溫暖小說《奶奶的夏威夷祭祀》,或此齣屬於臺灣的現象級音樂劇,我們都看見了人們一再重新定義死亡,並賦予早已徒留形式的舊有習俗更深一層的重量,而這是每個世代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持續建立橋樑,《勸世三姊妹》無疑為多數觀眾寫下了扣人心弦的註解。
  • 來無躊躇,去無相辭──《勸世三姊妹》
    最令人驚豔的歌曲,是結合傳統歌陣的結尾歌曲〈牽亡歌,再陪你多走一段〉,烘出整齣戲的情感高潮,舞台上的出殯歌陣,灑下紙錢,伴隨燈光設計,增添這齣在陰陽虛實來回穿梭、前半場歡快下半場抒情的音樂劇,令觀眾難以忘懷的魔幻感。
  • 兒歌唱給誰聽?——《搖滾兒歌│呼叫!夏天戰隊》的主體
    《搖滾兒歌》的敘事策略強化了音樂會的屬性,讓音樂成為全劇的主體。這本身不只是成就了兒童的搖滾音樂會,更產生一種敘事的挑戰,這便是編劇希望提供觀眾對於兒童產生不同理解——也就是說,兒童對於故事的解讀不一定是連續的、有邏輯的,可能是帶了強烈的跳躍感,以及無厘頭的連結。
  • 亮眼數字的沈重負荷-《黑影王國歷險記2-皇家詛咒的秘密》
    整齣劇的調性定位尷尬,觀眾究竟是要專注在皇家詛咒的親情倫理悲劇,還是主角與同學之間的校園成長喜劇,觀看時的情緒無法連續,也難以對角色產生共鳴。
  • 還能不能再更好一點?-《勸世三姊妹》的可讚與可惜
    曾慧誠的導演手法極為流暢,不但在虛實之間的拿捏恰到好處,歌隊運用更是近年來看到的最佳轉換;角色刻劃在短時間內深刻無比,三姊妹各自的情結,容易與台灣觀眾共感;劇情用「需要錢」做主要驅動,在理解上相當簡單有力;詞曲創作與演員表現更是上乘,成功帶動觀眾情緒起伏,台語與國語的交錯自然,更讓此劇對白貼近大...
  • 儀式的路途-聊《勸世三姊妹》與場景建立
    跟國珍走過這一趟牽亡的旅程,又哭又笑,彷彿陰間路本就該如戲般七彩繽紛,傷心又快樂地合理至極。台上的演員扮演著角色,又用角色扮演著牽亡儀式的分工,讓牽亡在喪葬禮俗中的意涵在舞台上昇華。
  • 《勸世三姊妹》:突破天際的狗血,潑辣帶勁的三八,溫暖落地的人情
    最後一場戲,隊伍為父親送行,紙錢紛飛,燈光灑下時頗有陰陽交融的魔幻感,這趟送父親的最後一哩路,也宛如是送牽亡文化的最後一哩路。躍演劇團做出了一齣高質感、大格局的商業製作,在這個狗血沒極限的真實社會中,新聞屢屢讓人瞠目結舌,該戲高強度的狗血反倒有著三分真實,並與瘋狂世界對話著。
  • 成長中的馬戲音樂劇《誰偷了我的,超能力!》
    所謂的「馬戲音樂劇」,馬戲與音樂劇其實仍舊是各自存在的形式個體,這確實達到了創作的穩定,不至於彼此干擾,卻也缺少了彼此碰撞與磨合的衝擊感。
  • 所有戰爭都發生兩次 ——《熱帶天使》
    故事就在腳下,發生在臺灣人身上的故事,就會影響整個臺灣的共同記憶,無論舞台在日本、在中國、在美國、在南洋。所以該如何挖掘出屬於這塊土地的獨特性,該如何從過去的歷史注入當今的時代意識,該如何面向觀眾並傳達創作者欲傳達的事物,該如何背負起集戲劇、娛樂、藝術價值為一體的使命,才是得仰賴時間和經驗慢慢打...
  • 無論誰生誰死,《熱帶天使》用歌曲講述歷史故事
    語言,讓兩人產生交集;話語,成為兩人「活下去」的信念。某程度上是文學家陳千武的化身、飾演主角林逸平的于浩威,無論是對白,還是歌曲段落,都需要不斷切換台中日三語,但《熱帶天使》在這部份的銜接,未能說服觀眾。
讓榮耀平台孵育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