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 版權音樂劇 」標籤的文章
-
2023音樂劇演出回顧投稿-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最後那五年》
文/ MOON(理科背景的藝文愛好社畜) 由於我個人本身非常喜歡看音樂電影(廣義的包含音樂主題、歌舞片、歌劇/音樂劇改編),早在2015年台灣有上映過電影版,當年我看完就十分很喜愛!不過,票房不佳⋯ 無聲無息的上映後,就消失了,沒什麼人知道周遭也無人能討論。 一直覺得這種小製程的作品,雖然也是東尼獎得獎、... -
2023年度音樂劇演出回顧投稿-LPC心得
文/Tina(會計系學生) «LPC» 雖然題材不是我最喜歡的類型,但是一樣很值得來看! 這部劇圍繞在愛情故事,年齡層的跨度從青年到老年都有,包含愛的酸甜苦辣、結婚趣事、被小孩「纏繞」到無法脫身、甚至是到年終面對另一半的離開等等等...我認為是一部輕鬆卻深刻刻劃人生的一部音樂劇! 最讓我有共鳴的一定是全家... -
2023音樂劇演出回顧投稿-《小王子》中文版音樂劇: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有用心才能看見。
文 希姆Shimu(藝文愛好者) 我終於有時間能好好寫讀後感了!我是在11月4日晚上七點半於台中歌劇院看《小王子》中文版音樂劇,內心留下收藏了很多的感動,中文版的場景、樂音和故事跟韓版的幾乎一模一樣,除了部分台詞轉成比較在地特色的內容,其餘跟我看韓版的沒什麼大不同,反而更能看懂故事內容。 我覺得一部好... -
究竟做對了什麼?南村版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的長演奇蹟
在維持藝術與娛樂的平衡下,引進商業經營思維,正是南村版《LPC》帶給台灣音樂劇界的先驅示範。我想本次力有未逮的,是採取英文版的情況下,還是未能成功吸引到外國遊客的加入──這正是成熟市場不可或缺的一大塊因素。期待未來不只是活性界面製作,而是能有更多的團隊加入如此思維,才能讓整體規模更加壯大。 -
如何讓這場龍捲風吹進更多人的心中?《綠野仙蹤》中文版音樂劇
編曲做了加強角色辨識度的處理,選角和演員表演暗藏多元性別訊息,舞台裝置呈現出百老匯等級的設計質感,大場面舞蹈動作設計,以及多達九十套的服裝造型,在在顯示了團隊的野心,也展現出台灣劇場工作者的實力,達成了其他台製音樂劇因為劇本題材、製作規模、經費限制而難以做出的成品。 -
在深淵看見光──聊《近乎正常》的緊張與鬆弛
《近乎正常》花了十多年才飄洋過海抵台,不得不為製作團隊的勇氣鼓掌,因為即便回到百老匯,這部拿過普立茲獎的音樂劇都不算娛樂取向的文本,在市場上要如何激起反應,製作團隊下足了苦心。不論是遠道而來的卡司,還是國內頂尖老手,齊聚一堂本身就已是看點。 -
諸君,談風格的時候到了!-百老匯搖滾音樂劇《NEXT TO NORMAL近乎正常》
台灣音樂劇發展幾十年來,從早期的演員土法煉鋼或歌手跨界演出,到現在終於養成一批專職音樂劇舞台的演員們,劇種也逐漸多元化,然而,同樣一批演員,真的能扛得起台灣目前所有的演出嗎?演員風格的考量,或許是台灣音樂劇界進入下一階段的課題,也是身為觀眾樂見的向榮過程。 -
作為一本立體有聲書:音樂劇《小王子》的複製術
對於音樂劇《小王子》的感動,究竟來自於改編與轉譯的成功,抑或是在音樂渲染下,純粹且再次感受原著的閱讀魅力? -
《小王子》:如果你也寂寞過
本劇作詞者顯然找到了適切的文字與切入點。劇中,沒有大部頭的舞台佈景,沒有華麗炫目的燈光效果,僅僅靠著最迷人的武器—語言與音樂—便將我們召喚進入星球間的飛行歷險。 -
是心照不宣的秘密,抑或一場集體激勵──《小王子》
對我來說,此版小王子最大敗筆,是把幽微情感說得太明,放棄所有心照不宣的動人曖昧,而那正是原作之精髓
